转型期说出事实真相更考记者
昨天是中国第10个记者节,在越发厚重的“话语权”中,我们得以接续先贤,我们得以与时代同行阔步向前,我们得以为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型社会而探寻真相流汗出力。祝忙碌的同行记者节快乐,不是记者节的日子都快乐!
一个月前,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开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机构领袖与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媒体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在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更温暖】
领导“撑腰”给记者前行的力量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涂重航说:“有领导‘撑腰’,我们感到很温暖,更增添了前行的力量。”
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新闻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为记者的新闻采访提供便利。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各种利益分化和重组,各种矛盾的纷扰和突现,有的利益群体不择手段地对自身不良行为进行掩饰,加大了记者在纷繁复杂中找寻事件本来面目的难度。某些地方,记者在采访时还不时受到人为干扰———
2009年7月,《南方日报》记者项仙君和广东电视台2名记者前往惠来县岐石镇览表村调查该村村支书吴友平涉嫌违法行为时,被村民围困3小时。
2008年3月,《南方都市报》2名记者在深圳欲采访一女子坠楼身亡的死因时,被民警粗暴违规使用手铐反铐近两小时。
……
“还有更重的肉体受伤害的、公权阻挠的,也有更轻的口头恐吓的,但不管是重或者轻,有遭遇过还是没遭遇过的,每回听说或亲历都使我们这些做记者的‘心寒’。”《南方日报》记者胡念飞说。但让他感动的是,当前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一把手,都鼓励和支持媒体做好舆论监督。
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南方日报社,与南方报人座谈时,南方日报胡念飞提到了记者做批评报道时受到的恐吓和遇到的困难。座谈结束后,汪洋走到他的跟前对他说,“以后遇到困难给我说,我派人保护你!”
“我一直认为这是汪书记为广东全体新闻工作者打气。有了汪书记撑腰,我们记者没有理由不做好新闻报道,不尽责履行记者职能。”
【更有力】
法规明确不得阻挠合法采访
事实上,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记者“话语”的份量确实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正逐渐建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规范新闻采访秩序,加强对记者权益的保护。今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力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并分别于10月1日、10月15日施行。
“其中,《新版记者证管理办法》强化了对新闻采访权益的保护。”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桂萍举例,如本次修订在总则中增加了新闻机构和记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同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从呼吁信息公开的“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到进一步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尊重媒体的采访权,再到通过法律法规的建构来保障知情权和采访权,每一步都紧贴着时代的进程。
【更使命】
社会进步赋予记者更多责任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10年过去了,中国的新闻事业在记录着中国的脚步,我们在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在记者节,记者的合法新闻采访权、舆论监督权等相关权益正在得到更好的维护,记者的话语更有力量。
用胡念飞的话来说,“能有今年这样一个记者节,没有理由不喝酒庆祝”。
因为新闻的进步,折射的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也对新闻工作者意味着更高的使命和更重的责任。
“在不明真假的海量信息里,如何识别真假、如何对消息源进行严谨而细致的核实,并以专业人员的角度在最短的时间里还原事实真相,就显得非常重要。”新“出炉”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郎国华感言,在新的时代进程中,国家赋予了新闻工者更强有力的保障;而新闻工作者也理应自觉地坚持改革创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
“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一接到报料就出动,一到现场就要向新媒体‘报料’。”《南方日报》记者徐滔说,要对付虚假信息,就必须依靠记者用更快、更好的新闻报道记录正在发生的事实,用更新、更敏锐的角度触摸时代发展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