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闽粤赣经济合作缺陷分析

发布:2009-12-01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不同区域的跨省经济合作正成为发展潮流。1995年,闽粤赣十三市在广东汕头首次召开经济协作与发展研讨会,组成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开始步入区域经济合作阶段。

    记者近日在采访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时发现,14年来,十三市经贸、交通、旅游等领域经贸合作多点并进,取得明显成效,但却面临高层协调不足、产业对接薄弱等发展"瓶颈"。专家建议,闽粤赣经济合作要上新台阶,应着重在政府高层协调机制、产业对接合作方式和对台产业科研合作等方面采取新举措。

    三大路径推动经济合作趋向实质发展

    闽粤赣经济合作区全称为"闽西南 22粤东 22赣东南经济合作区",包括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和江西省的赣州市、鹰潭市、抚州市。合作区陆地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广东、江西三省陆地面积的34.3%,总人口约5303.04万人。闽粤赣经济合作区地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位置,是国家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域之一--东南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粤赣经济区是全国唯一的包括老区、山区、边缘区、贫困区、特区多种经济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难度较大。不过,目前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已经向紧密型实质性发展。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闽粤赣十三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03.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97.47亿元。

    记者调研发现,作为一个经济类型复杂的合作区域,闽粤赣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在于:

    一是优先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实现"路通财通"。多年来,闽粤赣十三市携手合作,构建起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通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大动脉。记者在汕头市看到,目前中心城区的汽车总站、岐山车站、中旅车站和客运中心站等车站的客运路线覆盖邻近的闽粤赣地区,其中光开往其他12座城市的客车每天就有300班次左右。迅捷便利的客运网络方便了闽粤赣之间的商贸和旅游往来。

    二是鼓励十三市内部的中短途旅游发展,致力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十三市旅游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之间只需半天车程就能到达,在旅游协作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汕头中旅国内游部廖经理表示,像武夷山、青云山、三清山都成为闽粤赣地区市民经常出游的地方。2001年开始,闽粤赣十三市旅游局长联谊会每年举办一次,通过整合包装精品线路、签订旅游宣传合作、旅游网站链接、旅行社结对子等方式,逐步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三是利用各市之间的成本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合作,以互补方式起步发展。以茶叶为例,各市依托广东福建台湾三地茶叶协会、茶叶企业和高校技术力量,促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相衔接,实现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建设粤闽台茶叶产业带,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大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十三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也包括数额不等的区内投资,如广东猛狮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漳州诏安建设电源产品生产基地。

    三大缺陷制约闽粤赣经济合作再上台阶

    尽管闽粤赣经济合作取得不俗成就,但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闽粤赣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大大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且该区域的地区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区差距还要大。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黄燕指出,闽粤赣经济区高收人区仅有厦门和泉州两个城市,而中等收人城市有六个,低收人城市有五个,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包袱较重。

    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闽粤赣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

    --闽粤赣党政上层建筑合作机制较为薄弱。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办副主任许青松说,经济合作要有突破,仅仅依靠一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单靠区域办、单靠协作处的合作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闽粤赣十三市各项会议精神和协作工作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展和实施,各市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有些地区抱团合作的意识还是不足,有些领导没有算计自己的产业如何在地区获得互补,而是太过关注本市的GDP。"

    --各市之间产业互补的层次较低,产业合作成果有限。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黄燕认为,闽粤赣区域产业的合作仅限于共建基础设施、互通相关信息和进行商品贸易方面的合作,深人到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合作尚难以有效进行。许青松告诉记者,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二次联席会议上通过了《闽粤赣十三市民营经济合作实施意见》,但是三年来无人去推进这一项目,一直没有落实单位,一方面交通旅游都在发展,但另一方面产业还在分散打拼。产业合作是弱点也是重点,只有把产业对接上、对接好,区域合作才有实现实质性的发展。

    --没有充分发挥对台产业合作的自然优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闽粤赣经济协作区形成十多年来,协作区内的对台合作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协作区内的产业结构和对台产业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产业基础建设滞后、产业素质总体仍然较低、产业区域分工布局不合理等。

 对症下药树立经济合作新主题

    业内人士建议,在15年的发展基础上,闽粤赣经济合作应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树立合作新主题,针对上述缺陷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推进经济合作的步伐。

    一是建立稳定、完善的政府高层协调机制。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办主任叶重耕希望,十三市各市主要领导加强高层互访互动,促进各地市间的沟通协调,根据中央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新理论和新要求,把区域协作工作纳入闽粤赣十三市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巩固和拓展协作区专业协作会和部门会议制度,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协作动态,抓好协作项目落实。

    二是强化产业对接的合作力度和发展水平。叶重耕说,十三市要根据各市的产业发展实际,抓好以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加快产业链延伸,形成一个产业走廊;统筹规划区域内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间产业链分工、专业化协作,实现协调、错位发展;以民营经济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民营经济合作,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共商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接交流,推进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加速产业专业、承接步伐;建立完善信息互动平台,定期发布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对接配套目录。

    三是在产业对接、市场建设、科技研发等方面加强对台合作的力度。向晓梅建议,首先,协作区的闽南和粤东地区应通过两岸"搭桥专案"直接进入台湾产业体系,并嵌入台湾"产业再造"计划,共同蕴育新兴潜力产业;其次,闽东南和粤东地区要通过对台产业合作,借力台湾经销渠道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共同开拓两地产业链国际化的前沿空间;再次,调动两地创新资源,规划创新链节点,通过分工协作和互联互动,共同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创新系统的优化;最后,与台湾的相关产业园结成姊妹园区,用园园合作的方式促进点对点的产业合作,甚至允许台湾园区开发商或其他业者承办或托管产业园区,或以股份制方式两地共建台湾工业园。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问题相关问题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3 http://www.gdgwy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