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不该是牺牲品
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拉开了“高铁时代”的序幕。据悉,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预计将超过1.8万公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在以占世界6%的路网规模,完成了占世界23%的运输量的现实下,这既可以看作铁路运力资源的一次高效整合,也可视为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
只是,公众还没来得及品尝发展的成果,就先感受到了发展的阵痛。先是数倍于普通铁路的高铁高票价,后是13对普通列车的停运,双重夹击之下,消费者被逼入了无从选择的境地。我们蓦然发现,原来发展未必就是一个好东西。而在“逼公众高价坐高铁”的厉声斥责之后,也就只剩下“我们缺钱,不缺时间”的苦苦哀求。
有市民指出,“调整京广、武广两线路运力,避免部分线路运输能力过剩造成运能浪费”的理由,实际上间接承认了裁减普通列车是为武广保障客源。某种意义上说,广铁集团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以高铁目前的高票价而言,显然已经超出了多数以铁路为代步工具的消费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还有更廉价的选择,势必会造成高铁上座率不足,“运能浪费”一说并非多余的担扰。
问题在于,本质而言,“上座率”属于管理理念的范畴,只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消费环境,甚至通过降低票价等手段,充分发掘管理潜能来解决,而不能求诸外部,让消费者“被高速”,这显然已经构成了一种强制消费。更重要的是,铁路并不是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化行业,由于被动消费的现实,国家赋予铁路部门以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也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职责,即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高铁一方面定出高票价,一方面停开普通列车,等于是单方面放弃了其固有的公益属性以及相应的义务。
这样的发展,公众还要不要?
公共利益不该是铁路发展的牺牲品,任何发展都应该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当前,武汉至北京段的高铁已在建设之中,其他线路的高铁建设项目也纷纷上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众“被高速”的呼声无疑是一种及时的警示:我们要不要为发展而发展,我们究竟应该站在何种利益取向上看待发展的问题?这些在建和即将上马的高铁项目,有多少是经过了科学的规划,有多少是发展冲动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