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连续五年组织干部下基层
选17万机关干部驻村投100亿解农村“五难”
自2005年起,我省连续五年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全省各地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开展城乡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有效地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机关干部得到了锻炼。
数说五年
“两委”干部更年轻
目前,我省新一届“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交叉任职比例达75.8%,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难”问题有改善
针对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就共投入资金近
100亿元,帮助建设硬底化村道1.3万公里,整修水利工程1.8万处,修缮学校1656个,落实了一大批文化娱乐、卫生场所和美化村容村貌等项目。共慰问困难党员群众28万次,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
妥善处置各类问题
五年共参与排查和解决相对突出问题
26万宗,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1200多起,为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30万党员参与党支部共建
全省2000多名厅级干部每年都到农村调研指导工作,17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驻农村,1000名机关年轻干部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30多万名机关党员参与城乡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
优化村干部结构选拔4.5万经济能人当村干部
资料显示,各地各单位按照省委的要求,深入基层,帮助农村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我省新一届“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交叉任职比例达75.8%,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共选拔了4.5万名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选聘了2566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主动协助当地乡镇党委抓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共上党课、作辅导报告18万次,协助发展农村党员11.6万名。目前全省农村党员45岁以下的占39.2%,高中以上学历的占46.7%,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村级组织制度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通过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村“两委”议事、党务村务公开等制度,广大驻村干部帮助理顺了“两委”关系,规范办事程序,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目前,农村青年的入党热情大大提高,有58万名优秀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农民群众得实惠建设硬底化村道1.3万公里
五年来,我省城市党支部和驻村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农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带动了他们致富奔康。其中,仅针对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就共投入资金近100亿元,帮助建设硬底化村道1.3万公里,整修水利工程1.8万处,修缮学校1656个,落实了一大批文化娱乐、卫生场所和美化村容村貌等项目。
硬件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培育了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入股分红型、物业出租型等集体经济项目9万多个,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举办技术培训与咨询活动12万次,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还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帮助农村建立治保、调解、信访信息员队伍,配合“两委”干部定期排查农村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山林纠纷、征地补偿、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五年共参与排查和解决相对突出问题26万宗,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1200多起,为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机关干部受教育慰问困难群众28万次
全省2000多名厅级干部每年都到农村调研指导工作,17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驻农村,1000名机关年轻干部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30多万名机关党员参与城乡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城乡干部在互帮互助活动中普遍受到了深刻教育,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各级机关党员时刻把农村党员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五年来,共慰问困难党员群众28万次,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
积极参与“科技、医疗、体育、文艺、图书五下乡”活动,下乡支农15万次;村党员在城市党员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加关心本村发展和本村群众,共有3.5万名农村党员自主创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通过参与驻村和互帮互助活动,城市党员干部也了解了农村的艰苦,加深了对国情、省情的了解。很多单位党组织把节省下来的办公用品送到农村,很多机关党员把家里的家电、家具、衣被等送给农村困难群众,主动参与“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等活动1.5万次。
各地各部门经验谈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输血不如造血”
据统计,我省还有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这大大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的物质基础,既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问题。一些来自若干城市机关单位和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省民政厅:
广开门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
省民政厅广开生产发展门路,增加集体和农户收入。一是异地造血扶贫,增加集体收入。为双丰村一次性投入20万元,入股龙潭水电站,为村获得30年分红期、每年3万元的红利收入。二是扩大生产品种,提高村民种养水平,增加农户收入。推广种植高产优质超级稻,开发广西马山黑山羊饲养项目,联系广东省农科院“华夏3号”高产大豆试验田配额,发动村民试种等,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三是招商引资,增加收益。在藕塘村引进河源市正弘水蛇养殖基地,第一期投资两百万元,预计总投资五百万元以上,可带动200多村民养殖致富。
省海洋与渔业局:
保民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饮水难、行路难、浇灌难是驻点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2005年以来,省海洋与渔业局共筹措资金500余万元,解决驻点村群众“三难”问题。一是实施饮水工程。打饮用深水井2口,实施饮水配套工程4项,结束了6000余人百年来喝咸水的历史。二是实施村道工程。修建硬底化村道15公里,解决了15000余人行路难的问题。三是实施浇灌工程。为麻公村10个自然村打大口径浇灌水井22口、修建硬体化排灌渠3000多米,解决了2000多亩耕地灌溉难的问题,使每亩耕地年产值增加200多元。这三项民生工程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生活质量,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建养猪场,长效帮扶助农致富
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中,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坚持“输血不如造血”的理念,注重长效的帮扶措施,确保集体和村民能够持久受益。兴建旧仓养猪场,今年1月,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卓仁亲临为养猪场揭牌,该猪场每年出栏3批,每批饲养100头,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仅养猪场一项就让旧仓村一举摘掉了经济落后的帽子,成为阳西县新墟镇有名的先进村。
湛江:
所有农村全部建经济联合社
去年以来,湛江市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法人代表制度,并通过合法程序使村书记当选经济联合社社长,从根本上巩固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目前,湛江市所有农村已全部建立经济联合社,村党支部书记100%兼法人代表。
在推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湛江严把人选关、选举关、报批关、调整关等“四关”,确保村书记通过合法程序当选经济联合社社长。
河源:
筹集资金建厂分红,获国家级扶贫奖殊荣
一是抓住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机遇,建厂房出租。二是按照三个档次筹集建厂房资金进行分红。河源根据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确定10万、20万、30万三个档次筹集建厂房资金,由财政包底保证每年按1万、2万、3万三个档次分红。三是建厂房资金30年不计利息全部返还。把整个投资回报期限设定为30年,期满后村筹集资金不计利息全部返还。每个村只要一次性投入15万元,就可以确保未来30年每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2006年10月,这一政策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