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每日一评

发布:2010-03-15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扩省份数量不是城市化的灵丹妙药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建议缩小现有省的规模将中国的省份增加到五六十个。分省后,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分流官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黄书元先生的这个建议,可以说并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实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城市化的主要目的

    是减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市民。但是如果按照黄书元先生说的将中国的省份增加到五六十个,大中型城市虽然多了,但农民成市民的门槛并不一定会降低。

    黄书元说,从我国地方政区改革实践也可以看出,海南如果不建省,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仍是广东省下属的一个海岛;深圳、珠海如果不划为特区,仍是广东的两个渔村。这是事实,但我要问黄书元先生,海口、深圳、珠海的房价是多少?每平方都在万元以上,在这些城市不要说农民工望房兴叹,就是那些白领阶层也得当房奴,甚至需要一生的拼搏。30年前和30年后有着质的区别,30年前人们都希望去沿海城市掏金,30年后人们感觉到在这些城市生活压力太大,要纷纷逃离。

    再说,分省后,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分流官员,黄书元先生是异想天开,增加省份只会增加省厅级官员,增加办公用费、增加财政压力,多花纳税人的钱,不可能不增加编制。当不少地区一分为二、为三成立市时,与黄书元先生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但分流的官员是填不满各市直机关的,只有突击提拔,突击增加编制才能正常运转。

    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最理想的做法应是推动城镇建设,扩大县域经济。这是因为农民工比较适合中小城市买房居住,其生活成本低。前面讲了在大城市里,房价每平方在万元以上,他们大多买不起房,而在中小城市房价在几千元,不少县城的房价在二千元以下,买一套房在二三十万元,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可以承受。农民工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住在县城离父母近,孩子读书也不受户籍限制。春节期间,我到江西省余江县调研,这个县共有14.9754万劳动力,其中农民工有6.9687万人,每年在外打工带回来的资金有7个多亿。2007、2008、2009这三年,余江县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4亿元,建设住房3870套,面积达39.1万平方米,其中农民工购买的套数有2516套,占售房总数的65%。2009年农民工买房套数占到68%。余江县为鼓励农民进城,只凭一张身份证即可购房,购房农民享受县城居民全部同等待遇。当然,还要让农民有“床位”,还要有“岗位”,从而加快了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农民进城的步伐。由此可见,农民工越来越愿意为自己花钱、在城市生根,所以,他们更乐于将积蓄用来在城里按揭买商品房,更乐于将积蓄用来给子女在城里读书,更乐于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和城里人看齐。这种转变,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工及其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国家的面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镇的必经之路,农民工就近进入城镇就业才是可持续的选择。他们在县、镇有住房、有保障、有工作,将逐步告别“荡秋千”式的打工方式。在家乡城镇就业,每月工资少几百元他们也乐意,这是因为除了去沿海需要路费,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距离父母更近、离孩子更近,甚至连家里的责任田也可兼顾去种,至少在“双抢”季节可以帮助父母。在沿海城市,他们无法实现这种梦想,沿海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孩子入学难,因此,他们不敢把父母和孩子接到沿海城市去居住。可见,增加省份,城市加大了,但减少农民的目的并不能达到。

    在余江县调研,还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在锐减,该县外出务工人员2007年为9万,2008年减少到7万,2009年只有6万,选择本土就业者逐年增多。农民工回乡就业的思路和走向,可以说是造成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民工荒”的主要根源。如果增加这么多的省份,是不是会进一步扩大“民工荒”?由余江县的3年减少3万外出民工,更加说明了广东的“双转移”方向是对的,沿海城市人口聚增,促使了房价的上升,消费成本增加,市政、环境、就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增压,而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沿海城市的人口才会减少,市政、环境、就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压力才会缓解;那些本已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就可能要回家乡就业。

    当然,也可以说明黄书元先生扩省份至五六十个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国家要调整城市化方向,要大力缩减农村人口,重点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大中型城市的建设投资,强化中小型城市、尤其是县城镇的投资建设,这种城市化进程才是务实有效的,能使更多的农民工在城镇扎根。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大转移,城镇的崛起,春运潮将不再有大潮。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3 http://www.gdgwy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