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需要廓清的几个基本观念(1)
1、大纲是《申论》命题的根据,需要仔细研读
每一次的公务员考试大纲出来后,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份新大纲进行研读。
“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原有的)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07年新增)
从07年开始,申论考生的大纲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过去对申论考试的描述仅仅只有总括性的一段话,而从07年开始,申论部分的大纲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段话,对申论考试作出了具体的描述。这段话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这段话中每一句都隐含了许多重要的考试信息。以下我们将就新增的每一句话分别作具体的分析:
(一)“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这句话是对申论材料的描述,请大家留意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历年的申论考试材料的话题,01年是谈PPA事件,02年是谈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03年是谈有关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的话题,04年是谈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及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05年是谈扶贫问题及农民权利维护的问题,06年则谈到了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从以上的回顾,细心的考生一定会发现,01年-03年的申论材料的话题比较单一,只谈到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一个社会问题的某一方面。但是从04年开始,申论材料的话题就开始变得比较复杂起来,04年、05年谈的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社会问题,而06年谈的是一个总的社会问题的若干个方面(即该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若干个社会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出题方向是偏向谈“某几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以下几方面趋势:
首先,申论的材料将涉及更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纷繁复杂的,现在的公务员需要具备的是处理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选拔合适的人去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因此在公务员考试中尤其是申论考试中需要能更多得体现考生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材料话题的复杂化就必不可免了。
其次,申论材料的字数可能将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要求考生的材料阅读速度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回顾过去历年的申论考试材料的总字数:01年是1574字,02年是2243字,03年是4243字,04年是3918字,05年是3597字,06年是8317字。从历年的情况看,总体而言材料字数是上升,尤以06年的增长幅度最大。由于去年的材料字数增长幅度非常得大,今年的申论材料字数估计不会超过去年的水平,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是必然的。因此,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对申论文章的写作技巧要有所准备外,阅读速度的训练也必不可少。
再次,材料中的社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考生需要在文章中理清其内在的联系。在材料中所有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一定会是相互联系的,但其联系有可能是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是别的关系。那么考生在文章中就必须判断并理清其内在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话题。而实际上,一旦考生把材料中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剖析出来,就已经把社会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了,在这种情况下得分一定不低。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系统地复习一些相关的哲学知识,尤其是哲学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从而获取高分。
(二)、“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请留意“准确”这一字眼,为什么特别强调用这一字眼呢?“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其言下之意在于,报考者常常不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在考试中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考察的必要。
在这里,笔者想要与大家一同探讨的是,为什么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在于申论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信息、次要信息。因为在材料中,任何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都是通过许多实例来表现的,但每一个实例都代表问题或现象的主要方面吗?不是的。既然大纲是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的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那么就必然存在“次要内容”。因此考生就必须辨别材料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只有准确地辨别,才能在文章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写出有针对性的观点。
(三)、“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请留意“全面”这一字眼,其实从文字的含义上来说,“全面”和“各个方面”意思都差不多,因为要做到“全面”,就必然包括“各个方面”;而包含了“各个方面”的也就是“全面”的了。所以如果去掉“全面”,直接写“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与“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句话并没有区别,都是要求考生尽可能得面面俱到。
或许说到这里,有考生会问:难道是编写大纲的出题者语文水平不高,写了文字含义重复的句子?答案当然是否定。编写大纲的出题者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全面”这一字眼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与申论的考察目的直接相关的。命题者希望试卷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备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换言之,这一能力对于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是极为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在当今社会,政府一大职能便是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行政工作中,是决不允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情况的,有俗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行政工作中,却是力争要“捡了芝麻,不丢西瓜”,“鱼与熊掌都要兼得”。因为每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只要其利益是合法的,都要维护。那么,在每个合法利益都要兼顾的前提下,公务员就必须拥有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加上“全面”这一字眼,起到的是强调这一考察目的的作用。
那么对于考生而言,知道命题者这一出题意图。考生在答卷的时候就应该关注自己看问题的全面性,尽可能地把问题或现象的各个方面铺开,材料中有的各个点都要力争涉及到,论述不需很详细,但面一定要铺开,点一定要到位。
(四)、“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
让我们首先关注“精神”这一字眼。什么是“精神”?是指什么“精神”?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是“体育精神”。那是指什么“精神”?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治精神”,即相关的国家政策。比如05年谈的扶贫问题,就是谈国家的“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做到两方面:一是要知道材料中话题与哪些国家政策精神是相关的;二是要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的是,不可忽视对国家政策的收集和了解。同时不能忽视国家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实际解决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我们在申论文章中所提出的任何观点和对策都不能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五)、“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
请留意“自己的”这一字眼。很多人看到这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而不是“别人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又或者是“国家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国家目前的大环境看,与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精神有关,因为创新就是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另外从申论考试本身来看,因为申论考试与行政测试不同,其是主观性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评分标准。命题者希望看到考生能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的个人看法,如果出现千篇一律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则会完全违背其出题目的。所以考生在答卷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
但是不是要我们的考生都去标新立异,全篇文章都“创新”呢?其实并不然。能全篇文章都是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固然是好,但考生毕竟没有相关的行政经验,在实际的考试中,要做到全篇文章都是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不现实。在我们的文章中,只要有一到两个与其他常规观点略有差异的“创新”观点就已经非常不易,足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
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得培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力争有创新的灵感。
(六)、“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请再次留意“准确”这一字眼,前面已经提到在“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一句话中要留意“准确”这一字眼。但在这句话中,这个“准确”所隐含的是另一番含义:
首先让我们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优美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而是“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呢?笔者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申论文章看中的不是文字的“优美”,而是文字的“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其实际写作主要是公文写作,而公文写作主要需要文字的“准确”。
其次,从公平性来说,文科生的文笔必然从总体上来说相对优于其他专业的考生,如果申论考试过于强调文字的“优美”,则会对文科生较为有利,而对其他专业的考生不大有利,这就会违反考试的公平性原则。因此申论考试更强调文字的“准确”。
对于考生而言,备考时就应该注意不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使文章优美好看,而要注重的反而是一系列的细节,如用词的规范性,错别字的减少上,考生要处理好文章的各处细节,才有可能写出严谨的申论文章,从而获取高分。
申论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参看2013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