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月谈》第22期
为人民改革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蓝图,承载起亿万百姓满腔的热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改革,这是新一轮改革最响亮的政治宣示和最鲜明的价值导向。如何让这政治宣示真正落地生根,让这价值导向引领改革全程?
无疑,政府转型是改革推进的深水区域,利益重构是改革成效的关键考验。
我们早已跨越了市场经济的门槛,融入了全球开放的潮流。但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始终是一个难以终结的进程,在强势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发展隐患和社会矛盾。一些政府部门掌控着丰厚的权力资源,也沉淀下巨大的既得利益,权力寻租中的权贵经济、腐败现象,也趁隙而生。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能不能拿出朝自己动刀子的勇气与智慧,壮士断腕,自我革命?民众对政府改革寄予强烈的期待,也从改革蓝图中获有充足的信心。
首先是打造制度笼子。透明化的顶层设计,突破主导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遏制刚性化的部门权力和既得利益;全面性的统筹深化,强化改革的上下联动和整体配套,消解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的改革困局;法制化的权力运行,催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在更为清晰的功能定位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次是借势倒逼力量。多年来我们信奉的是全能政府,公共权力无远弗届,无微不至。结果就是全责政府,既挤压了市场和社会自主生长的广阔空间,也使政府机构不断膨胀。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蓬勃生长,利益抗争性群体事件的接连发生,建设有限政府,提升有效政府,已是不容迟缓。
再次是坚守执政伦理。时下正在展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鞭策我们在触及情怀、触及心态和触及信念中,在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中,守护共产党人的伦理底线,追求先进分子的精神境界。如果连挪动一下屁股底的椅子、放弃一点手掌心的审批都不愿跟进,权力的公共性又何以体现,改革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自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如何使顶层设计紧密贴近民众的改革意愿,契合实践的改革需求?新一轮改革明确要求将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结合起来。显然,顶层设计不是封闭的框架,而是开放的体系。
改革不仅需要共识,而且需要合力。亿万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他们不是旁观者,也不只是承受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积极的创造者。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改革最雄浑的驱动力量,正是来自基层民众。他们为祛除贫困为追求幸福而大胆突破旧框框探求新制度的勇气和智慧,恰恰是改革最宝贵的正能量和最强大的原动力。
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中国变革的动力机制?应当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新一轮改革特别注重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培植,注重民营经济的能量和活力,注重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提高,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同时,应当保护、支持基层改革者的大胆探索和勇敢实验。还应当畅通、搭建汇聚民众利益诉求和公共意见的互动机制、舆情平台,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民意不等于民粹。
只有充分尊重、吸纳广大民众自主、多元的期待和表达,包容、呼应不同利益群体对公民权利和公共意志合法、理性的坚守和追求,改革才能接纳更鲜活的地气,焕发更蓬勃的力量。
是谁的改革?靠谁的改革?为谁的改革? 我们始终不能忽略这个首要的政治课题。
为什么近些年来不少基层民众中生发种种对改革疲劳、焦虑和冷漠的症候?正是因为他们热切期盼的一些改革政策出现迟滞、缺位现象,而已经出台的一些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又有扭曲、回潮问题,普通民众更多地支付了成本,承受了阵痛,担当了风险,而改革红利却更多地落袋于既得利益集团。
“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保障,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中国梦想。发展自由,社会公平,政治清明,这就是老百姓眼前最纯洁的改革愿景。
新一轮改革不负众望。从民生进步到权利保障,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从更有效率到更加公平,从制度变革到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蕴也更加厚重,改革的价值也更加凸显。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改革,让人民满意,给人民希望。由此,我们增强着改革的合法性,倾注着改革的原动力,也弘扬着改革的价值观。
让改革在人民意愿中落地生根,在人民生活中开花结果。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