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时政资料

广东公务员考试时政: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2024-01-29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最新广东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在公务员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行测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

  以下是: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殷切寄望广东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并先后向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极大振奋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工作安排,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守正创新、苦干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具体部署。我们按照省委确定的施工图和任务书,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拼劲再出发,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共同富裕、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全面铺开,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时代强音。

  ——这一年,我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奋进之路,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省委、省政府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各地、各部门现场亮决心、比干劲,全省上下击鼓催征、聚力前行,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1∶40.1∶55.8,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

  ——这一年,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全省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9万亿元、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增长5.8%,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进出口顶住压力、逆势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4.4%,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全年净增172.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企业达780万户、占全国1/7,呈现出韧性强、活力足的良好势头。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力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批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大湾区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机遇。我们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南珠(中)城际、广河高铁机场段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今年通车后深圳与中山之间只需半小时,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开辟跨境水上新通道,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创历史新高、开通旅游试运营。全面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启动“数字湾区”建设,发布110项“湾区标准”,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期限获批延长三年,三地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大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22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扎实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实施“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将266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几大平台实施。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等顺利落地,产业项目加快导入,中医药省实验室正式揭牌,“分线管理”配套财税政策和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实施,“二线”通道建成并通过验收,允许符合条件的澳门居民携带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前海累计引进全球头部服务商152家,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范围增至22类,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正式落地。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国家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意见,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开工,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正式挂牌,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首批16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抓住改革开放45周年契机,深入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实施部分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试点,地方国企改革、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获评国家A级,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广东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凸显,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区域。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长31.2%。国际友城和外国驻穗总领馆分别增至208对和68家,广东对外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实施“1+N+X”政策体系,选取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强县富民产业,推进33个县域商业示范县建设,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将6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市县实施,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扩围至全部57个县(市),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从78%提高到83%、惠及5200多万群众,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组网投产,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958公里,新增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累计达7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累计达62个。启动实施“田长制”,建成高标准农田169.8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00万亩年度任务,垦造水田5.31万亩,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河源灯塔盆地灌区近期工程建成通水、缓解近20万亩耕地缺水问题。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菠萝、柚子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油茶生产任务超额完成,水稻、生猪育种全国领先,水产种苗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首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荔枝产业要发展,不解决保鲜问题不行”的重要指示,推广荔枝保鲜全链集成技术,部分品种保鲜时间从6天延长至1个月,荔枝鲜果远销欧美,出口总量增长5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深化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云浮等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涉农贷款增长21.4%,创10年新高。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动工农用地整理6.1万亩、建设用地整理6.4万亩、生态保护修复13.1万亩。新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5个、示范村49个,乡村风貌不断提升。把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设立总规模240亿元的省产业转移基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15个主平台建设,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建立帮扶协作新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市县两级横向帮扶全覆盖,全面启动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成功举办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推动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制定支持梅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三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制定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推动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小鹏汽车广州工厂等全面投产,肇庆小鹏智能智造研究院建成运营,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出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肇庆宁德时代二阶段工程等项目动工建设,佛山宝塘新型储能电站建成投运、是我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两条12英寸芯片制造产线、高端光掩模产线等建成投产,全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高标准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加快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省产业园新增2个、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全覆盖,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601万亩,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近7000亩,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腾出新空间。新增1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佛山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实施“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全年批准建设用地40.4万亩、增长38%。投资约700亿元的揭阳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成为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可生产全品类石化产品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超500亿元的惠州中海壳牌三期、投资约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年投资额均超100亿元。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1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融资租赁、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万亿元、增长24.4%。推动“个转企”1.9万家、创5年新高,推动“小升规”超7000家。省财政新增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圳、东莞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出台“技改十条”,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广东正以更高更强的姿态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四是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创新构建使命导向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强劲。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在生物、纳米领域获批建设2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预计全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超6800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超4400亿元、约占全国1/10。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推动省创新创业基金实体运作,开展“补投贷”联动试点,新增50家科技型企业上市,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科技保险为8.96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0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28所高校的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27个学科入围前1‰,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招收本科生。深圳、佛山入选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首家获批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五是千方百计扩内需稳外需,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实施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工作机制,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633亿元、居全国第一,争取增发国债资金254.7亿元,向民间资本推介146个优质项目,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南高铁、梅武高铁开工建设,贵广高铁完成提质改造,从埔高速、惠龙高速、惠州机场飞行区扩建等项目顺利建成,开通广州直飞巴布亚新几内亚航线、成为我国内地与南太平洋岛国的首条定期商业航线。广州白云站建成启用,标志着广东再添一个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时速350公里的广汕汕高铁开通运营,广州到汕头缩短至1.5小时左右,粤东地区加速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水利投资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亿元,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总投资354亿元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即将通水。加快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5.6万座、公共充电桩11万个。出台“促消费7条”、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消费等政策,省市联动举办重大促消费活动超340场,发放消费券5.7亿元、拉动消费83.9亿元,带动文旅、餐饮、住宿、夜间消费加快恢复,网上零售额增长9.4%、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出台“稳外贸8条”、“加工贸易13条”等政策,成功举办高交会、加博会、中博会和“粤贸全球”系列展会,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出口成交额440亿美元、展览总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六大进口基地首批32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商品集散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和广州知识城综保区、佛山综保区获批落地,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占全国超1/3,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29%、15.9%、22.6%。出台“招商引资20条”、“制造业外资17条”,成功举办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世界粤商大会、世界客商大会等重大活动,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项目859个、总金额2.24万亿元,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591.6亿元,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11.7%、占比自2019年以来首次超过3成,广东已形成汇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大引力场。

  六是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施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达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制订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3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潮州饶平花鲈鱼种苗培育填补省内空白,全国最大的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开工建设,全国首个风渔融合智能化养殖平台阳江“明渔一号”、全国首台自升式桁架类网箱正式投产。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全省首个近浅海油田油气上岸项目湛江乌石油田群建设取得新进展,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发展海上风电,阳江国际风电城初具规模,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工基地、揭阳运维基地加快建设,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约1000台(套),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200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推动海工装备集聚发展,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珠海云”号交付使用,LNG单一燃料动力船舶运力规模居全国第一。建立涉海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实现“拿海即开工”,全年批准用海26.36万亩、增长20%。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7个海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成功举办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活动,推动全域参与、全域行动经略海洋,广东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

  七是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加快从“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突出林分优化、林相改善,超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森林抚育提升“两个200万亩”任务,新建成森林乡村104个、碧道1064公里,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优美环境加快形成。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和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广东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处置批而未供土地近40万亩、闲置土地4.43万亩,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紧盯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8%,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新建城镇污水管网超8000公里,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100吨,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广州、深圳和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两年翻了一番。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工建设陆丰核电6号机组和肇庆浪江、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项目,惠州太平岭核电二期获批核准,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2.6%。南粤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八是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各类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深入推进禁毒攻坚行动,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净化。启动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有效化解一批重点领域信访类案和久拖不决的信访积案。稳妥推进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巩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果,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全力保障煤炭、天然气等供应,新增电源装机超2100万千瓦,在最高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未发生拉闸限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7.6%,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省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连续5年获评国家A级。对84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攻坚任务,潖江蓄滞洪区、西江干流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有效应对30轮强降雨、6个台风和大范围低温冰冻影响,特别是台风“苏拉”、“海葵”连续影响我省长达17天,多地降雨突破历史极值,粮食生产克服各种极端天气影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任务,全省齐心协力打好打赢防汛防台风硬仗,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有力守护了群众平安、江河安澜。

  九是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设施,广州国家版本馆特色版本体系不断完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广州文化馆、广州粤剧院、广州美术馆和深圳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新馆,累计打造“粤书吧”、“粤文坊”等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4000多家。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推出电视剧《珠江人家》、舞剧《咏春》等一批广受好评的岭南精品力作,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分别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强化云浮郁南磨刀山和清远英德青塘、岩山寨等遗址考古发掘,完成“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文物发掘数量之最,潮州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展数字创意、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增至3家、居全国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成功举办超1000场岭南特色文旅活动,建成江门赤坎华侨古镇等项目,潮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清远磁浮旅游专列上线试运行,全省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95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岭南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十是倾情倾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七成,基层“三保”底线兜实兜牢,省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出台“稳就业16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134万人次,在广东就业的农民工新增117万人、总数达43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9.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工程,办好乡镇“三所学校”和县域高中,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超6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30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超5万个,平稳完成义务教育招生365万人、创近年新高。启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新增3家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三甲医院6家,全省三甲医院实现100%开设互联网医院,首家中医类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完成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率先实现基本医保门诊特定病种省内跨市异地认定和住院支付方式改革,异地就医费用实现可结算项目、联网医疗机构、结算人群3个全覆盖,全省药品价格指数下降17.55%。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保障,率先实施集中供养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试点,累计建成“长者饭堂”3431家、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全省域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拆、治、兴”并举实施城中村改造,开工改造2000个城镇老旧小区,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7.1万套(间)。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超15万场,中山沙溪队、东莞大朗队分别获得2023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冠亚军,广东健儿在第十九届亚运会勇夺30枚金牌,打破1项世界纪录、3项亚洲纪录。国防动员新格局加快构建,全民国防观念不断深化,兵员征集质量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增强,拥军优属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地震、气象等事业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在一个个“小切口”中感受到“大变化”,幸福生活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扎实成效。坚持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省政协通报情况,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99件、省政协提案683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扎实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推动出台全国首部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数据资源“一网共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能力有效提升,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省直部门运转性支出压减10%。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市和部门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形成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任务艰巨繁重、工作稳中求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面对的是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面对的是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广东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粤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我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转,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依然艰巨,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还有一些欠账。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部分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加强,政府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竭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广东发展的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信心底气,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粮食产量1270万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要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广东各项工作。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走在前列的奋斗与业绩,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经济大盘、民生就业、社会预期等该稳的一定要稳住,为实现“进”创造有利条件。进是方向和动力,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要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其他各市要比学赶超、奋发有为,共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作出应有的贡献。重点抓好十二个方面:

  (一)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坚持软硬联通一起抓,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做好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扩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打造经贸新通道。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推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数字湾区”。建设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扩大“组合港”、“一港通”试点,强化大湾区贸易、航运枢纽功能。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抓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落实横琴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建设“专精特新”高端制造产业园、澳门品牌工业园,抓好澳门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澳门机动车“一检两认”、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设等工作,再导入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确保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推动修订前海合作区条例,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做优做强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打造融资租赁、航运服务、海工装备、国际咨询等集聚区。编制实施南沙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制订南沙金融改革开放方案,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南沙先行启动区建设,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开展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监管和便利化改革,推动出入境“白名单”、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地实施。我们要始终牢记服务港澳初心,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从粤港澳三地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出发,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推进中新知识城、广州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大平台建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锚定目标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落实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建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珠海鹤洲、佛山三龙湾、东莞滨海湾、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建设,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加快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我们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

  (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加力提速,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引导各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好22个典型县(市、区)、培育更多典型县(市、区),创建更多经济强县。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重点扶持一批十亿元级企业、建设一批亿元级项目。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培育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优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一批县级商贸中心、镇级商贸网点,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和产城融合等领域短板,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我们要乘势而上、加速破题,以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劲头角逐县域经济新赛道。

  聚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建设好110个典型镇、新培育一批典型镇,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开展“五美”专项行动,推进圩镇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统筹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整治和利用。深化驻镇帮镇扶村,继续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大力建设农业强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培育预制菜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乡村产业带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深入实施“粤强种芯”行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抓好“菜篮子”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生猪等稳定供给,让老百姓餐桌更加丰盛、更有保障。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选育标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1000个,发挥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作用,打造更多叫得响的“粤字号”强村富民农业品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落实乡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培育好1062个典型村(社区)、新培育一批典型村(社区),打造一批现代化岭南新乡村。抓好农村厕所、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村施策选择治理模式,力争年底前治理率超75%。实施乡村补短板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超5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240座,推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升至87%,让父老乡亲喝上“放心水”。强化乡村治理,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滋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我们要加快建设具有南粤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落实“1+14+15”政策体系,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创新协作双方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联合招商机制,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坚持产城一体、城产融合,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反向飞地”,统筹土地、财政、金融、环保和用能等要素保障,打造更多百亿元级、千亿元级园区。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趋同。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做好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工作,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产业有序转移不是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结构升级、动能再造的蝶变过程,要在“持续用力”上下功夫,在“互利共赢”上求实效,牵引带动全省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竞争力整体提升。

  持续深化县镇村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强化镇街体制改革。加快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完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与人口增减挂钩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深入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等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发展、联动发展。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抓好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为县镇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我们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制定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引导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推进粤芯三期、华润微、广州增芯、方正微等芯片项目建设,推动肇庆宁德时代一期、江门中创新航一期等项目稳产达产。发展低空经济,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办好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要抢抓风口机遇,发挥我省算力设施、产业规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优势,统筹做好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安全性评价、行业治理等工作,集中力量突破底层技术,鼓励大模型行业创新应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努力赢得未来!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发展工业母机、精密仪器、检验检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发挥整车制造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做好制造业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推动广州华星T9工厂、东莞OPPO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展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链长制”,遴选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抓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新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聚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链式转型”省域样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抓好IPv6规模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工业设计赋能行动,创办国际设计大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定制生产、柔性供应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创建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和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国家和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质检中心建设。实施战略性产业专利标准领航工程,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制定发布新一批制造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加强国际标准化产业联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培育。深化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强化重点工业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加快实现“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让广东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脊梁。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深入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稳定支持和长周期评价机制,扩大省市、省企联合基金规模,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持续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优化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管理机制,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推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调整。开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建成运行,积极争取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等建设,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争取国家在大湾区部署若干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专项旗舰项目,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和储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改革,推广应用“业主制”、“板块委托”等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形成科技创新揭榜领题、赛龙夺锦的生动局面。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布局。支持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链跃升的“最后一公里”,要推动更多首台(套)设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首测试场景在省内率先使用,着力畅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建立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强化省市创新创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强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更快发展。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区域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和“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打造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优化省市联动科技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科技保险,优化科技金融产品,提升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发展能级。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扩容提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完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机制,用好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高质量推动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我们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五)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

  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全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新增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8万套(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0个以上。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实行优质要素集成供给,提升项目成熟度。深化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便利化改革,推广运用审批告知承诺制,探索低风险项目极简审批和投资成本分摊机制。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等资金,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加快基础设施领域REITs发行扩募和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提高存量资产盘活效率。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细化出台鼓励民间投资重点行业目录,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让民间投资进得来、退得出、有得投、投得好。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通跨江跨海和出省大通道,打造交通强国先行示范省。铁路方面,开工建设漳汕、合湛高铁和西丽高铁枢纽、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等项目,建成梅龙高铁、新白广城际铁路等,推进广清永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广湛、深江、珠肇、深南、梅武等高铁和粤东城际、南珠(中)城际、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建设。公路方面,建成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和信丰至南雄、龙川至寻乌高速公路,推进狮子洋通道、惠肇高速惠城至增城段、阳春至信宜高速公路等建设,加快广深、广澳、广昆、京珠南高速等拥堵路段改扩建,开工建设跨汕头湾新通道,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机场方面,开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扩建工程。水利航道方面,推进全省水网建设,加快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建设雷州半岛输水储水网络,开工建设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加快西江肇庆、云浮和北江韶关、清远等港区内河码头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布局重大科技、科教、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一批地下管网,完善城市防涝排涝工程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提振和扩大消费。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示范智慧商圈、特色步行街。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推动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健康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发展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更大力度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强农村充换电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便利优质工业品下乡和鲜活农产品进城。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高“食在广东、游在广东、购在广东”美誉度,引领消费新潮流、新时尚。我们在教育、养老、医疗、地下管网、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有庞大的需求,要善于把握这些领域涌现出的发展机遇,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优化经营主体省内迁移通办服务,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持续规范招标投标工作,推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促进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真正让监管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

  我们要发挥市场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和省“民营经济30条”,“快、准、实”出台惠企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培育计划,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快速响应处理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力度,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只能壮大不能弱化,各级政府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枝繁叶茂”。

  大力实施“降成本”行动。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产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减少供电层级,严控新增转供电。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地。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健全港区、园区等集疏运体系,鼓励支线机场发展航空货运,引导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发展铁水、江海等多式联运,推进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集装箱运输“一箱制”应用试点。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大型物流企业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服务。降成本是广大经营主体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努力打造政策高地、成本洼地,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成本、强信心、添活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丰富融资租赁服务手段,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降耗升级、绿色发展,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多晶硅等期货品种,深化工业硅、碳酸锂期货功能作用。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完善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金融资源下沉到农村重点领域。做强养老金融,发展“保险产品+养老服务”,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支持广州、深圳建设数字金融聚集区,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

  深化财税国企改革。推进实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巩固提升年初预算到位率。扩大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试点范围,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持续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压实市县支出责任,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进智慧税务建设,构建税费征管新体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遴选10家左右国有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龙头企业,在食品、新能源等领域推进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一企一策”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要求,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省域治理“一网统管”,推动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健全本质安全体系。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建设,推广“民意速办”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让服务“零距离”、便利不“打烊”。深化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加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完善数据流通交易管理机制,推动制定数据条例。做强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布局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湾区数据要素市场。

  我们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打造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广东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闪闪发光的时代标识。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制定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引进一批标志性的好项目、大项目,打造“投资广东”品牌。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统筹,促进招商政策、活动、资源等协同优化,完善部门协调、省市联动招商新机制,优化重大项目省内布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侨引商,鼓励以投带引、“飞地”招商。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影响力,建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中外合作园区等招商引资主阵地。加快湛江巴斯夫、惠州中海壳牌三期等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推动惠州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等建成投产,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我们要着力招强引优,用招商引资的累累硕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推动外贸提质增效。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加博会、中博会等重大展会和“粤贸全球”系列展会,扩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拓展中间品贸易,稳住欧美日韩等市场,加大力度开拓东盟、中东、非洲、俄罗斯、拉美、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推进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等进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南沙、黄埔和前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力招引全球贸易商、采购商,支持广东企业设立海外销售公司,培育本土有实力的供应链龙头、平台企业。加快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争创跨境电商示范省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加强海外仓布局,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支持汕头、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区,促进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建设智慧口岸,优化重点海运航线,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落实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任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制度堵点。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龙头企业和相关机构主导或参与各级标准制定,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平台、电商平台合作,积极打造内销品牌,促进出口转内销,让更多的广东创新技术、优质产品、品牌服务畅销全国、服务全国。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落实我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挥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作用,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产业在境外合理有序布局,健全全球经贸合作网络。畅通国际商务人员往来,积极提供入出境、停居留等便利。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推动自贸联动发展区创新发展。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坚持老侨新侨并重,深化汕头、江门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助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激活经济特区活力。扩大对外友好交流,用好国际友城平台,加强产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务实合作。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广东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坚定不移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巩固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八)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

  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出台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着力完善港航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汕头广澳港区三期、珠海港高栏港区国能散货码头,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航道等建设,加快汕头港、湛江港、阳江港、揭阳港等疏港铁路建设,做好揭惠铁路前詹支线前期工作。推动内河航运与海洋运输贯通,助力港口航运通江达海。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把徐闻港打造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推进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与海南相向发展。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推进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支持珠海、汕头、湛江、阳江、汕尾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高标准规划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我们要统筹优化全省港口资源、促进协同发展,把14个沿海城市的“蓝色动力”充分激发出来。

  加快壮大现代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大洋极地综合保障基地落户广东,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推进阳江青洲、汕头勒门、汕尾红海湾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规模200万千瓦,打造广东海上风电基地。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湛江乌石、恩平油田群建设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加快深圳LNG应急调峰站、珠海LNG扩建项目二期、惠州LNG接收站等建设,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提升海洋生态品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强化岸线精细管控和生态修复,深化入海排污口整治、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质。高标准建设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快建设江门台山、湛江雷州和徐闻、惠州惠东等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强化海岛分类保护利用和滨海湿地恢复,打造魅力沙滩、美丽海湾。

  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我们要把握蓝色机遇、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奋力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

  (九)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广东全域绿美大格局。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深入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实施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系统谋划北部沿南岭、南部沿海、中部沿江区域造林绿化格局。持续推进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提升县镇村绿化水平,抓好绿美城市公园建设,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古驿道,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设一批村庄公园、山地公园、郊野公园。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和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探索新旧采矿用地挂钩制度。发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引导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爱林护林,充分利用“四旁”、“五边”,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还绿,打造推窗见绿、行路成荫、四时常绿、处处皆绿的美丽家园,让群众身边绿起来、美起来。

  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狠抓臭氧治理,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打好“车、油、路、港”协同治理组合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实施碧水攻坚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干支流协同治理、水塘河道清淤,确保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深化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建设全省域“无废城市”。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围绕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稳步实施碳达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试点,扩大碳排放交易与绿电交易规模。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开展用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全力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扎实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推动绿色水经济蓬勃发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激励政策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创新。

  我们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为百年大计推进,守护好南粤大地的一草一木、万水千山,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让绿色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保护用好中共三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资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设“志愿广东”,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做好参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湾区声音、展示广东精彩。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南澳二号”考古发掘。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加强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保护传承醒狮、龙舟、粤绣、广彩、木雕、石雕、陶艺、端砚等传统民俗和民间工艺。引进培育更多文艺名家、领军人才,创作一批展现时代魅力和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建好用好广州国家版本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文化新地标,加快建设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粤剧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场馆,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打造更多具有人文底蕴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乡村文化大放异彩。

  推进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文化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打造高水平演艺集聚区。推进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规划建设,打造民俗游、文化游、红色游、乡村游、工业游、滨海海岛游、森林康养游等特色精品路线,擦亮“活力广东·时尚湾区”文旅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等建设,吸引重大文旅体项目、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落户。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免费低收费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教融合,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力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重大赛事,携手港澳筹备好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

  广东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传承地。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广东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促进共同富裕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推广“技培生”等制度,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强化欠薪问题源头治理,加强平台企业就业监管监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全省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完善创业和灵活就业保障制度,让高质量就业连接起千家万户的幸福。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增加人口流入地、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打造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教育集团,巩固落实“双减”成果。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新强师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广东。加快建设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医院联动建设,争取新增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配足医护人员力量,下大力气补齐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委托生产的监管,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应用推广医保码、电子处方、移动支付、信用就医等便民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人人参与健康行动、全民共建健康广东的良好局面。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造就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力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生育友好省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成本。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护理保健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产品开发,开展“智慧助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老人和孩子牵动亿万家庭,我们要用心用情呵护好“一老一小”,做好民生保障大文章。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拓展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监管,深化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持续完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综合救助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协同创新,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构建退役军人常态化作用发挥机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深化优抚事业单位和军供保障体系改革,加强拥军支前体系建设,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营造军民鱼水情深的氛围。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强化产业技能人才支撑,二是提高乡镇“三所学校”、县域高中办学质量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帮扶行动,四是扎实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是提升“一老一小”综合服务水平,六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增强高速公路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七是加快推进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八是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放心重点行动和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效能,九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十是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和深入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源头治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科学合理布局调峰、热电联产和分布式气电项目,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廉江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建设,加快汕尾陆河、茂名电白、云浮水源山、梅州二期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动藏粤直流等跨区输电项目,加强与省外电力余缺互济。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一链一策”拓长补短,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稳妥化解头部房地产企业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稳慎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改革转型,推动非法集资陈案化解,稳步推进P2P网贷清理整顿、私募基金分类整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规范管理。健全经济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道路交通、自建房、危化品、非煤矿山、城镇燃气、消防、玻璃幕墙、“三无”船舶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建成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快推进粤北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强消防综合救援、森林防灭火、应急航空救援等基础能力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征用和跨区域调度机制。实施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开展县域防洪达标建设。加强“三防”工作,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防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地质灾害等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突救援能力。

  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斗争,坚决守好政治安全“南大门”。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涉枪涉爆、严重暴力、电信网络诈骗、涉未成年人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整治毒品问题,大力维护网络安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各类调解协调联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更多岭南特色普法品牌。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老百姓最基本最朴素的期待。我们要全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守护好万家灯火、社会安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新征程、新使命,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大的大局、首要的“国之大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主动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察专责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扎实推进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有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准确摸清广东经济“家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出台省政府立法工作规定,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坚持廉洁用权、艰苦奋斗。常态长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三公”经费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再压减5%,展会论坛财政支出压减一半以上,把宝贵的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今天的南粤大地生机勃勃、万物竞发。全省各级政府要旗帜鲜明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树牢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一刀切”、“运动式”抓落实,坚决防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能让“一时的政绩”成为“长期的包袱”。要锤炼干字当头、实字托底的硬作风。大兴调查研究,当好“施工队长”,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能马上办的就马上办,能当天办完的就不要拖到第二天。要锻造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铁肩膀。“新官要理旧账”,该做的事一往无前地做,该担的责义无反顾地担,以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节节攀高!

  各位代表!潮起珠江再出发,奋楫扬帆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振奋精神加油干、团结一心加油干、攻坚克难加油干、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广东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一、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强化产业技能人才支撑。开发超6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高就业能力。建设122个“就业驿站”,就近提供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服务,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重点打造5家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带动全省因地制宜开展零工市场规范建设,促进零工对接服务更加快速有序。强化“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技能人才支撑,开展“粤菜师傅”培训4万人次以上,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劳动者50万人次以上,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6万人次以上。新增25个省级技工教育优质专业,技工院校招生规模稳定在19万人以上。

  二、提高乡镇“三所学校”、县域高中办学质量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学前教育生均拨款最低标准从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600元。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新增建设40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带动镇域内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规范园所管理、提高办园质量。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初中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改善30所县域高中办学条件。建立227所县域高中与市域优质高中结对帮扶机制,提升县域高中办学质量。建设200家12355青少年服务站点,成立200支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完成50所义务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

  三、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帮扶行动。推动73家城市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60个县(市、区)的113家县级公立医院,受援医院基本达到国家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推进“万名医师下乡”工程,遴选100名卫生首席专家、2000名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订单定向招录培养2000名以上本科、专科医学生。

  四、扎实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8万套(间),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不少于4万户,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1100个。

  五、提升“一老一小”综合服务水平。为3.1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8.6万户改造计划。深化“长者饭堂”建设,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提升行动,全面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机构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提高到38%、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提高到63%。免费为58.8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采取公益捐赠方式,为全省超1700家已备案托育机构统一购买在托婴幼儿意外责任保险。

  六、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增强高速公路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新改建农村公路超5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240座,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新建和加密建设、改造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超2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总车位达到小型客车停车位总数的10%。

  七、加快推进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1000个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以上。新建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超1800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30万吨/日。

  八、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放心重点行动和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效能。食品抽检量达到每千人6.4批次,271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现场检查评价和风险排查实现全覆盖,大宗食材、餐食成品、餐用具抽检监测超2650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超800万批次。完成药品监督抽检超1.5万批次,省内生产的国家集中招采中标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超12000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超4000家,在热点消费领域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12315平台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保持在98%以上。

  九、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农村低保标准占城镇低保标准的比例达到75%以上,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当地现行水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95元、261元提高到202元、270元。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省定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2017元提高到2295元,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从每人每月1359元提高到1484元,集中供养、散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按照集中供养、散居孤儿的保障标准执行。

  十、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和深入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源头治理。优化提升粤省心12345热线平台服务水平,推广“民意速办”改革,梳理细化超500项高频民生诉求事项职责清单,诉求转派速度提升10%。“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提供出入境、养老、教育等服务超70项,迭代更新接入城市特色服务超100项。建立多层次反电信网络诈骗体系,一体推进“打、防、管、治、建、宣”六项措施,强化源头治理,推动实现万人发案数同比下降10%。

  附件2

  名词解释

  1.“千万工程”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2.“补改投”改革:选取部分省财政安排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且能形成经营性资产的无偿补助资金,探索改为股权投入,推动积累公共资产,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补投贷”联动:政府部门借助创投、银行等金融机构力量,构建“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在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成长潜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帮助其发展壮大。

  4.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组合拳。

  5.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魅力沙滩打造工程、海堤生态化工程、滨海湿地恢复工程、美丽海湾建设工程。

  6.“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7.“组合港”、“一港通”试点:“组合港”试点指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货物可实现各码头间直接调拨;“一港通”试点指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枢纽港、珠江内河码头为支线港的港口群组合形式,进出口货物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8.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横琴合作区金融机构多功能自由贸易分账核算业务遵循“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同名有限‘渗透’”原则,其中“跨一线”资金自由划转,“跨二线”资金划转视同跨境交易管理,“跨二线”同名账户资金划转实行额度管理、允许有限“渗透”。

  9.五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

  10.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依托“1”个农产品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育产区供应商“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组织采购商走进产区和供应商走进销区“2”场活动,实现产销两旺、品牌打造、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等“1”揽子目标。

  11.“反向飞地”: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打破传统地域空间限制,到相对发达地区建设招商平台、招才平台、研发平台、投融资平台和推介平台等,享受对方的市场、技术、资金、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协作、共赢发展。

  12.“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将科研与成果产业化一体化设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打造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破解关键核心领域“市场机制失灵”、“被动等成果”等难题,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能力。

  13.基础设施领域REITs:即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国际通行、行之有效的存量资产盘活工具,是以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底层资产,以公开发行的基金为重要载体,主要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其实质为存量基础设施项目的上市。

  14.工业用地“标准地”:根据不同工业门类,在供地条件中设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就业贡献等指标,并结合区域评估结果和规划要求,在同一区域内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供应和监管的国有工业用地。

  15.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集装箱运输“一箱制”: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指货物运输凭一份多式联运运单,实现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的组织机制;集装箱运输“一箱制”指集装箱运输实现全程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服务模式。

  16.“四旁”、“五边”:“四旁”为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五边”为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

  相关文章:公务员考试备考必看:2024年时事政治汇总「持续更新」

  0基础想要系统备考省考的同学看过来:202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通用教程——包含公务员通用教材5本+公务员考试快速提分手册1本购买教程即赠送130+知识点精讲、近2W到练习题、200多套模拟题有效期为一年(从解锁当日算起);配套课程与练习,可直接扫码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还等什么,赶紧来订购吧!

\

了解更多2024年广东公务员

可添加二维码

qq群号 : 863057792
qq群号二维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二维码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3 http://www.gdgwy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